(转载注明来源于www.zgxdwh.com“中國現代文化Chinese Modern Culture网” 作者:郭龍)
\
o现代诗人吕亮耕作品选读(二题) 附录 o倩雯 “坚持”(一首)
吕亮耕(1914——1974)字恢畲,笔名蒲柳、上官柳,湖南益阳人.现代诗人.著有《金筑集》。在杭州与丽尼、黎央创办《现代诗艸》,作品与戴望舒、徐迟、李白鳯一起入选《战前中囯新诗选》。 本次选读的《诗论八题》是为战前精辟和弥足珍贵的的现代诗论。
o “到彼德格勒去”
—一题历史画之一
“到彼德格勒去”
急驶的车轮在唱一支快乐的歌
“到彼德格勒去”
熊熊的妒火在倾吐着热情的语言
墨蓝的天。一个无比神秘的夜
寒风与疏星,四外是沉睡的原野
而一个人 ,却如此头脑清醒地想着什么
凭窗远眺,坚定的眼色迎着那座灯火渐明的城
的确是一趟神秘的,然而不平凡的旅行
为了让酣睡的醒来,匍匐个起来
为了让真理的红霞从地平线上升起
一个人为了结束黑夜而在黑夜里趱程
画一般的,那车窗旁凝视前方的身影
诗一般的,那为全人类幸福而紧张跳荡的心
一个美丽的理想正像成熟的花苞即将开放
“到彼德格勒去”——飞车载走了列宁!
o 诗论八题
一、诗与自然
诗与自然有着永远纠缠不清的血统关系。观察自然,描写自然,差不多成了古往今来每一个诗人诗生活实践中的必要课题。没有疑义,诗人必须向自然去讨教,向自然去亲热,才能美化他的诗篇,也惟有如此才能丰富他的诗生活。如果诗的素材中扬弃了自然部分,那么那宗诗是必然属于说理的,作宣传的,都是干燥无味的,就好象涸井缺乏泉源一样,而诗也不会使人读后产生意识溶和的美感了!
为什么历来许多诗人的感怀要寄托于自然?为什么说到美人志士要托之于名花香草?为什么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华茨华士等的篇什这样被人们爱好着?此无他,是他们善于向自然掘发珍贵的素材所致;抑且因善于描摹自然,逐构诗如画,导引我们去和自然对面,而且不觉神往倾倒于自然的盛景之前。写诗,谁首先都要注意这一点:就是如何专一地养成诗的印象。皮考克(Peocock)(注) 就曾说过“诗的印象惟有从自然景物中能够接受!”我曾经告诉新学写诗的朋友,多多地和自然接近,把习诗的功课先从“写景”开始。因我始终认为:一篇诗要使人们共感共兴,深切回味,就必须先求意象之完美摄取,使人们读后能够唤起一份意境。描写自然,向自然界去掘发素材,捕捉印象,实为完整诗章之初步工夫。自然界是奥秘是无穷尽的,我们去接近自然正是跨进诗的殿堂的初阶呀!
(注)皮考克(Thomas Love Peacock,1785-1859)英国诗人,小说作家.雪莱好友,与拜侖、龚自珍及林则徐为同一时期诗人。(倩雯補注笺)
二、诗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服装。而在诗的范畴里更要求一种洗炼的语言,而所谓“洗炼”二字所包含的意义,我认为应该是:新鲜而不落俗套,能够合适地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和情愫,而不是怪僻晦涩,致使诗意含糊不清,忘却语言的自然的精义,而变成咬文嚼字——一切恶劣的风格,就是语言支吾,在诗中最忌犯此一毛病。新诗旧诗都是如是。仿佛记得华茨华士曾说过这样的话:“典型的作风应以自然的语言表达自然的思想。”他告诉我们不要咬文嚼字,徒然堆砌字汇以华丽的辞藻来文饰一切,而忘却了语言的第一要义:自然。
诗要求着洗炼的语言,而洗炼的语言即应该是很自然的语言。这所谓“自然的语言”,除去有格律的形式一点,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语言更无区别。这自然的语言特具有本色的美,因为它不是矫揉造作的。
现在的新诗人注意诗的“口语化”,就因为“口语”是最自然的亲切的,“口语”是没有经过文字的剦割(这自然是指游离语言的放纵文字,尤其是骈体文和一切要不得的生涩的典语)的一种最优美的语言,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其我们没有忘记诗歌最初是来自民间,与其我们没有忘记《三百篇》的好处,那就因为这些都是村夫俗子荷锄载耕时的自然吐露出来的歌声。也就是当时的口语,至今我们仍感觉得亲切动人,优美无比!让我们注重诗的口语化,因为这是诗的最洗炼的最富有生命的语言呀 !
三、诗的素描
我曾经有过这样大胆的试验:通篇都用描写——印象片段的联系而缀成一首诗,当中不掺杂一点抒情的成分——即白描化的风景诗。我又曾这样想过:自然印象的铺陈,只要手法高深,也未尝不能打动读者,使他从片段印象中感受到某种情感气氛的烘染,使人们情绪受到自然风物的调度。法国的高蹈派诗人的作风,即系多重在外形的描写,而内心却充满了感情——它那抒情成分,差不多有似“隐花植物”样被暗藏起来,然而终于是要被发现、被接受,那么诗的素描,外似铺设意象,然而却包含着浓郁的抒情本质啊!
四、诗的韵脚
今天,我国旧诗中尚有韵脚的规定:然而在新诗中,韵脚差不多被看成一支烂皮靴而要丢弃了。这样机械的法则已经在新诗中被认为是束缚思想,妨碍了诗的美学的建立与发展,迁就韵脚,无异是削足适履,是极其愚笨的一宗作法!
今天,若有人再斤斤于推敲韵脚:或一二连韵,或二四间韵,或死填十四行,这样敲钉转脚的做下去,那无异使自己陷入一种机械的形式里面,作茧自缚,永远得不到一份摆脱。
密尔顿在《失乐园》的序里说得好:“韵——并不是好诗的必要附件或真正装饰,韵脚使诗人自苦自缚,不得不使许多要表现的东西走样!”这位大诗人的经验之谈,与德来登所说“与其遗漏了至美不如放松机械的法则,或竟打破它”的意见正相吻合,英雄所见略同的。直到现在,还有人要仔细讲求韵脚,还为着不肯放松韵脚吵吵闹闹,这种“迷恋旧骸骨”的傻劲,是可笑,亦复可怜的。为着新诗的真正前途,我们必须要打倒韵脚——敲碎这束缚诗的自然发展的镣铐!踢开这的绊脚石!
五、诗的弊病
诗有两种的野狐禅,歌德曾这样的指出道:“其一——忽略了不可缺少的机械部分,以为他只要能显示精神和感情便算已足;其又一——想单用机械主义者来成诗人,以为用这方法立可成诗,用不着灵魂和实质”,这便是:前者是否定了技巧部分,也就是忽视了艺术的修养,以为只要抓到题材便能达到他所要表现的思想境界,而遗忘了技术这一道桥——这到达所要表现的事物境地的必须经历的过程,主要的阶段;后者则是仅仅欲凭藉艺术手腕来打动读者,有时因过分卖弄,翻成为形式主义者,而忘却诗的主要因素。真实的情感的表达陷入以形式决定内容的危险地步,这二者都不足为我们所取法,而应该彻底地改正过来!歌德慎重地指示给我们说:前者是大害艺术;后者则为大害自己!
六、诗与模仿
模仿是可怕的。往往因跟从他人而迷失自己。当心给前人的成法禁囿住了——所有我这些话,都是指示我们在写诗时的形式的运用上的缺憾而言。人们太容易接受前人的成规,而不知改变;蹈前人的窝臼,终至被束缚住而不能自脱。——这是写诗者的一份危机,我有过这样的感觉。而且经受过这样的束缚之苦,我想起从前那种笨拙的做法,一成不变地拍合前人所定的传统形式,终至失去了个性的发展,使诗灵汨没,使诗的元气消沉下去,完全失去了创造的愉快,那样顺从,蹈袭,是多么可怕的一宗形式上的桎梏啊!
雪莱在《诗的辩护》里曾说:“诗人的文学遵守一种规律的节奏,并且发生音乐的关系,但诗人求其神韵上的和谐,却不必一定去把他的文字去拍合那种传统的形式……每个大诗人的特殊声调的组织必对前人的成法有所改革!”这是多么高明的见解的吐属啊,如果我们不要象盲从的群众一样,对前人的规律形式亦步亦趋,那么我们的诗性的精神骨气才能发扬出来,因为诗的光辉圆粹,情感泽溢,必先要使形式上的拘束解除,使诗的生命具有个性的创造性求得。这使我再次回忆到贺赖西的话:“生命元气因而变化是诗所必要的。新诗人并不仅在破坏旧的;却还要创造新的!”没有创造,诗的生命是不会长久的。创造新形式,发扬诗生命,应该是我们追寻的一个最大目标!
七、诗与批评
《中国诗艺》新一卷第三期上,有李长之所作的一篇《新诗新话》,其中有一段这样说:“有好些人劝我不要写诗。林庚常说我:‘你不是不能写诗,你吃亏是弄抽象理论太多了。不弄批评就好了?’这话倒是真的,太分析了就不能含蓄,所以去诗日远。”
这话似是而非,理由却只说对了一半!弄理论,讲分析,是形成一份“把灵魂分割得所剩无几”的悲哀固然不错,而另外的一份悲哀,我却认为是有关天分——即创造的才能的。解释这个我们最好是提出实例。像辜勒律慈,阿诺德,西门斯等,他们一样是优秀文艺理论家,然而他们都是诗坛的名手,抽象理论之无害于诗,灼然可见。为什么他们能够把似乎不能相容并存的两种东西都弄起来,而且都弄得很好呢?是他们丰储的智慧不会限制向多方面去发展啊!这自然是天赋所禀,而不是人力所能强求的。
有人悲哀自己的头脑太机械了,思维太近分析了,遂无从去捕捉诗,这正是由于他的低能——由于想象力之不够,感情之虚浮,思想之凝化,以及作诗技巧上之多种缺陷。亦即——缺乏真正作成诗人底必须具备的某种创造才能所致。
八、诗的蜕变
任何事物,俱不断在变:递嬗不已,孕育真理。诗亦如此。当她固有的形式与格律被当时人认为不能合适地表现他的内心的思想情愫时,便是打破旧形式,创造新形式的时机快要酝酿成熟了。
韵文的变迁,其经过阶段亦可谓繁复矣:由三百篇一变而为楚骚,由楚骚一变而为汉魏赋,由赋一变而为六朝骈体,由骈体一变而为宋词,由词一变而为元曲,由曲一变以至于有今日之新诗,这其间,不断地“跳”,不息地“变”,我认为都是气势使然。——这就是说,人们要以一种新鲜的有刺激性的机械形式来帮助作他发泄情绪的工具,因为固有的形式已使他们感到限制情绪或窒息情绪的发展不能再以运用了。贺赖西(Horoce)说得好:“大约过了一百年模样,诗的传统里就要有一种变化的必要,否则诗的健康和鼓舞它的气力就要衰败:到了衰败时,便有一种新的运动出现。”新诗到了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但是还没有一个正确合适的形式给人们运用。各是其是,不过都在暗中摸索罢了!如何创造新形式,正是目前诗歌工作者的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希望有个诗的蜕变带来生!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二日,湘南。
附录 o倩雯
坚持(一首)
o...那是使人流泪的日子,我去上横街9号老木板楼上看他,呂老师竞不开门,我说,老师开门吧,我给您来了一钵饭(其实是两钵),门很快就开了.我把书包解开,先端出上面的两份菜,一份是我特意买的,一份是自己在食堂领的.放在床头小桌上,
看到老师急不暇择的情形,我背过脸去.怕他看见我潮湿的眼睛.我坐在茶几的那边翻捡破碎的书页. 那天,他根本没有像平常那様跟我说到诗.他的眼神有点暗淡.一会儿他突然用微弱的声音跟我说: 在这种时侯,到底书香还是比不上飯菜的香呵.他惨然着一笑并说这是他对于我此时此刻来看老师的一点心意。我拭过泪, 抑止住颤抖,说,老师...您一定要坚持!...(倩雯札记)
坚持
━─赠现代主义诗人吕亮耕,兼念剑桦弟
窗下,山那边冰雪似的月光早流成了古典
━─ 是不是两地相思,也缘碧草绿到天尽头
眼前分明是潇湘烟雨里雁峰依稀的塔影
却几时透了星子们到你的衣上来汲水的寒冷?
走了,知道你会在上横街九号之残楼踟蹰
望着柱廊间的鬼狐喝一杯苦茶
是夜梦魂正披着丁香花百愁千愁万愁的寂寞(注)
寂寞伴我写诗,
诗思中有你独到的坚持
注: 古拆字联“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其趣仅限於字面耳。若借偕音将
“点”易为“滴”(泪滴)、“头”易为“愁”,则可点石成金,诗意遂出:
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
丁香花百愁千愁万愁